【勵志文章】便利店的售水策略 

44

大家有沒有試過在便利店購買瓶裝水?筆者多次經驗發現,便利店對於瓶裝水的定價有些混亂。雖然兩個品牌的檔次客觀上相似,但售價卻經常變動,有時某個品牌的價格比另一個品牌高,彼此交替。有趣的是,有時候某品牌的500 mL瓶裝水售價為9元,而另一個品牌的1000 mL瓶裝水售價僅為10元。由於價格僅相差一元,消費者通常不加思索便會選擇購買1000 mL的那一支。 

大家可能會認為,便利店的定價是否存在某些錯誤,才會導致這種情況?其實,便利店的做法非常聰明,他們利用那支500毫升的水作為錨定效應,500毫升水的售價為9元。便利店並不期望我們會購買這支500毫升的水,而是利用這個價格來影響我們的心理預期。接著,我們看到旁邊的1000毫升瓶裝水售價僅貴一元,由於受到500毫升水價格的影響,我們會覺得這支1000毫升的瓶裝水價格實惠,於是不加思索便購買。 

不同產品的售價都是由商家自由制定的,許多時候消費者對於產品的合理價格並沒有概念,他們不懂得分辨貴與便宜。在這種情況下,錨定效應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水本身並不值錢,大家只需打開水龍頭,將自來水煮沸即可享用,幾乎不需要花費太多成本,但為什麼一瓶瓶裝水卻能售價十元或八塊呢?商家需要說服消費者認同這個價格的合理性,因此必須讓消費者感到物有所值。商家利用不同容量的產品作為定價參考,目的在於讓消費者進行比較。這樣一來,消費者便能接受這個產品的大致定價,例如他們知道一瓶500毫升的水大約售價九元,心中便有了預期。至於價格的貴或便宜,則取決於個人的看法。當然,結合錨定效應,若500毫升的水售價為9元,自然會使得1000毫升的水售價10元顯得更加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