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式投資:在貨幣狂潮中守護真實財富的智慧】 《Ben 哥哥問AI》 

48

全球經濟正深陷於一場前所未有的貨幣實驗中。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各國央行以「拯救經濟」之名,將利率壓至歷史低點,並透過量化寬鬆政策向市場注入數十億美元。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後,這種干預更演變為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徹底融合,政府直接向家庭發放補貼,央行則無限量購買國債甚至企業債券。在這場實驗中,法定貨幣的購買力以驚人速度蒸發,而資產價格卻在流動性氾濫的情況下扭曲膨脹。奧地利學派的投資策略,源自自由市場經濟學派,正試圖在這樣的混沌中為投資者劃出一條通往真實價值的道路。

奧地利學派的經濟哲學始於對人為干預的深刻懷疑。其代表人物路德維希·馮·米塞斯與弗里德里希·哈耶克早在上世紀便警告:當中央銀行將利率壓低至自然水平以下時,將引發不可持續的經濟繁榮。這種扭曲的信號會誘使企業過度投資於長期項目,而消費者則因廉價信貸而提前消費,最終導致資本結構的嚴重失衡。2008年的次貸危機正是經典的例證——聯邦儲備系統長期維持低利率,催生了大量高風險的房貸,而當利率回升時,這些建立在沙灘上的金融大廈便轟然倒塌。奧地利學派的投資者從中學到的教訓是:與其追逐中央銀行政策驅動的泡沫,不如在市場恐慌時冷靜尋找被錯殺的資產。

這種思維直接體現在對「硬資產」的偏愛上。黃金作為千年來的價值儲存工具,在法幣體系動搖時總能重現光芒。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後,金價從每盎司35美元一路飆升至1980年的850美元,期間年化回報率高達30%。即便在近年央行數位貨幣崛起的背景下,比特幣憑藉其2100萬枚的固定供應量,也逐漸被視為「數位黃金」。在2023年3月美國區域銀行危機期間,比特幣單月暴漲40%,而同期納斯達克指數僅上漲6.7%。這背後反映的邏輯是:當政府信用受到質疑時,去中心化資產往往成為資金的避風港。

然而,奧地利式投資絕非僅僅是囤積貴金屬。它更強調對經濟週期的逆向操作。2000年網路泡沫破裂前夕,多數投資者沉迷於科技股的狂熱,但遵循奧地利學派理論的基金經理卻悄然將資金轉向能源與基礎設施領域。當泡沫破滅後,埃克森美孚等石油巨頭的股價在五年內上漲了120%,而納斯達克指數卻蒸發了78%。這種策略在2020年新冠疫情引發的市場崩盤中再次得到了驗證:當航空股與郵輪公司暴跌時,擁有穩定現金流的管道運輸企業(如Energy Transfer LP)卻因能源需求的剛性特徵,在恐慌中顯現出極高的股息收益率,最終在市場復甦時提供了超額回報。

地理套利是一項關鍵策略。奧地利學派對政府干預的警惕,促使投資者將目光投向制度穩定的司法管轄區。新加坡因其零資本利得稅和嚴格的產權保護,成為亞洲富豪的資產避風港。2022年,當地家族辦公室的數量激增至700家,管理的900億美元資產中,近三成配置於貴金屬與大宗商品。瑞士則憑藉其中立國地位及實物黃金儲備(佔外匯儲備的6.5%),使瑞郎在2022年歐元區動盪期間升值12%。即便在新興市場,智利與波蘭也因相對自由的經濟政策,吸引奧地利學派投資者進行逆向布局——當智利左派政府修憲失敗後,股市在三個月內反彈35%,展現市場對政策轉向的敏銳定價。

當然,這套哲學並非無往不利。在央行長期實施寬鬆政策的環境下,堅守價值投資可能會付出機會成本。2010至2020年間,標普500指數的年化回報達到13.6%,而黃金的年化回報僅為4.2%。然而,奧地利學派的投資者認為,這種「落後」恰恰揭示了法幣體系的扭曲——科技股的估值脫離了盈利的基本面,實質上是流動性所催生的幻覺。當聯邦儲備系統在2022年啟動激進的升息政策後,Meta等元宇宙概念股的市值腰斬,而油氣企業卻因供需失衡創下歷史新高。這種週期性的輪動,正印證了哈耶克的名言:「試圖用貨幣政策消除經濟波動,最終只會製造更大的災難。」

面對未來,奧地利式投資者正在三條戰線上調整布局。首先是去美元化的浪潮——各國央行以55年來最快的速度增持黃金,2022年淨購買量達1136噸,甚至連傳統親美的新加坡也將黃金在外匯儲備中的比例提升至2.5%。其次是能源自主權的爭奪,美國頁岩油企業憑藉自由市場驅動的技術革命,將原油產量提升至每日1280萬桶,使「能源獨立」從政治口號轉變為現實投資主題。最後是對人工智慧的辯證看待:儘管ChatGPT能分析海量數據,卻無法預測人類主觀價值的突變(例如散戶集體擠壓GameStop),因此實體稀缺資產(如稀有威士忌與藝術品)的價值在數位時代反而被重新認識。

站在貨幣超發的廢墟上,奧地利式投資本質上是一種對經濟規律的虔誠信仰。它不承諾快速致富,而是透過嚴謹的框架來識別被政策扭曲的價格信號。當各國政府的債務突破GDP的100%,央行的資產負債表膨脹至戰時水平時,這種策略更像是一份「文明備忘錄」,提醒我們真正的財富不在於帳面數字,而在於那些無法被印鈔機複製的實物——無論是地底的礦藏、田間的作物,還是人類對自由與權利的永恆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