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美國波音公司的安全問題引起關注,多場空難導致人們對這公司管治產生疑問。波音為了賺取最大利益,追求股價,犧牲航空業最重要的安全因素。從近年事故,我們看不出波音有改革意欲,究竟他們為什麼能夠這麼囂張呢?而波音主要競爭對手歐洲空中巴士又為什麼不能夠乘着波音安全問題而搶佔市場呢?
原來,空中巴士在生產方面有點力不從心,飛機製造業並不是簡單製造業,空中巴士像一間組裝公司,它很多零件都不是由自己生產,而是倚賴不同供應商提供,例如飛機引擎是由英國製造,法國製造機身等等。大家試想一下一架飛機涉及多少零件,每個零件都由不同供應商提供,只要其中一個供應商供貨出現問題,就會影響整個供應鏈運作,影響生產速度。事實上,根據空中巴士2024年公布數字,交付客機數量略少於生產目標。它管理層也公開表示,他們正面對的問題不是訂單壓力,他們接的訂單可說是供不應求,如何確保穩定的供應鏈才是最大的挑戰。
波音公司近年的安全問題其實也和自己的生產鏈有關,雖然波音公司飛機是自己生產,在供應鏈上他們管理比較直接,但亦因為這原因導致他們有自我監管不足的可能,為追求生產量而犧牲安全,導致消費者信心危機。
飛機製造業是一個十分特別的行業,市場高度壟斷,波音公司和空中公司平分天下,隨着航空業需求增加,兩間公司煩惱的不是訂單問題,而是如何增加生產效率,空中巴士即使看到由於公眾信心危機導致競爭對手需求下降,它們也沒有能力在短時間內增加生產量,當然空中巴士管理層沒有因為市場而犧牲質素,這點是值得表揚的,但同時這局面也造就波音能夠繼續肆無忌憚地為了股東利益而犧牲安全。隨着國際形勢不斷變化,相信供應鏈問題不能夠在短時間內解決,畢竟空中巴士也無法估計未來航空業會否如現在般蓬勃發展,供應商自然不會為了短期市場擴張而大幅增加投資,形成兩難局面。正當全球擔心着經濟衰退的時候導致生意不足,飛機製造業卻能一枝獨秀,這局面實在有點夢幻和難以置信。